新闻动态
《匠人.匠心》系列专访(六):南口大鼓

于国,匠心之士为重器!

于家,匠心之士为顶梁!

于人,匠心之士为楷模!

积跬步至千里,每一个脚印,都由你我用匠心精神刻下;

《匠人.匠心》系列专访是由匠心文旅产业集团精心策划的一项活动;

根植于家乡,发掘本土非物质文化传承的“匠人”事迹;

努力刻画这个浮躁的狂潮里,一个个可贵的匠心故事;

用真实生动的影像力量,沁染观众的心扉;

从匠心精神里,汲取最朴素的生活力量。

“南口大鼓”发源地为郭庄镇张弇(同“淹”)村,原称“何来凤怯大鼓”,是清代咸丰年间山东籍女艺人何来凤创建,传唱于山东河北一带,从第三代起由张弇村杨氏家族传承,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。“南口大鼓”是顶板唱,“西河大鼓”是顺板唱。三弦伴奏,揉、弦、颤音多,情节分明、情绪突出,适合唱悲腔。唱腔分快板、慢板、快二六板、慢二六板。

2018年4月26日,匠心文旅产业集团一行拜访了南口大鼓第五代传人杨玉忠老师,探寻这一传统曲艺的渊源与传承。

南口大鼓第五代传人杨玉忠老师

杨玉忠老师今年68岁,精神抖擞,看上去一点也不像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。据杨老师介绍,他的祖父杨进祯先生是南口大鼓的第三代传人,在上世纪三十年代,因其腔调响亮清脆,质朴淳厚、荡胸生情,舞台艺术造诣高超,得到同行和广大人民观众的称赞和喜爱,被赞誉为“扫西都督镇京南”。并且杨进祯先生十分重视对该曲艺的传承发展,广收门徒,将该曲种进行了发扬光大。

在抗日战争年代时,杨进祯老先生也充满了爱国情怀,有一次为帮助抗日武装干部建国县(今献县)第七区抗日小分队躲避日军的搜捕,及时召集弟子,利用演出节目吸引汉奸及日伪军观看,巧妙的引开敌人视线,成功掩护了抗日战士们的撤离。

南口大鼓艺人杨进祯老先生(右一)

到了建国后,南口大鼓第四代传人杨俊杰(杨玉忠之父)、杨俊祥(杨玉忠之叔)等人不仅在艺术造诣上不断提升,还积极的投入国家文化事业建设。1954年时,杨俊杰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。曾历任献县政协委员,担任献县曲艺队队长三十余年,在河北省文艺调演时曾受到省领导亲切接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1952年时,杨俊杰、杨俊祥代表南口大鼓曲艺,参加了中国抗美援朝文艺慰问团,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,并获得国家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。

杨玉忠从7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艺,跟随着父亲一路去过河北、河南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等省市地区演出南口大鼓,演出每到一地,都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。每天的耳濡目染再加上勤学苦练,杨玉忠练就了一身好本领。不仅学会了演奏三弦,还学会了南口大鼓的三部长篇书《双凤告》、《红风传》、《大明五虎少英烈》(又名《王奇卖豆腐》)。

杨玉忠的青年时代,恰逢文革期间,各种文化事业都受到冲击,传统的书不准上演,很多蓝本被烧毁,但为了传承南口大鼓这门艺术,杨玉忠和父亲改编演出现代书,演出了像《桐柏英雄》等书目,依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支持!

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到来,发展经济,成了时代的主流。杨玉忠为了改善家庭生活,不在只依靠说书养家糊口,也投身到了商海打拼。从事过生产研磨机,倒卖过服装等行业,积累财富的同时,不忘南口大鼓书这门手艺,闲暇时间,积极的参加各种文艺演出。并在2012年时南口大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,河北省文化厅评为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项目,杨玉忠也被评为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

最后,杨玉忠老师告诉我们现如今他每天除了忙自己的工作外,就是专心心教自己的两个上初中的孙子学习南口大鼓和演奏三弦琴。争取在三年之内把他两个都教会了,好把这门艺术一直传承下去。同时杨老师也期待等到匠心集团的汉文化小镇建成后,带着自己两个孙子去给广大游客们演出,让更多的人了解南口大鼓,喜欢上南口大鼓!